作者:邊界人城 時間:2016-09-30 08:27 閱讀:22118 標簽: 手工藝術 編織資訊 石器時代
早在7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,人類就學會使用石器切割木材和植物的枝條,編織成網罟,裝入石頭,遠拋擊傷動物以獲取食物。新石器時代,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?yōu)槭澄锷a者,這種轉變直接導致了剩余食物的出現,為了儲存,人們用藤條編織成籃、筐等器皿裝盛剩余材料。在不斷的探索中,人們發(fā)現竹子干脆利落,開裂性強,富有彈性和韌性,易于編織,且生長周期短,取材便利。于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。
至奴隸時期,編織的選材就很廣了,從藤條到竹篾再到繩子和蒲草。商周時期,不同原材料的編織物代表不同的階級和官職,國君的席是細篾編的,大夫的席是蒲草編的,士的席則只能用葦子編成。秦昭王時期,李冰為了根治岷江的水患,曾以竹藤編織巨大的籮筐,堆滿石頭以此筑堤阻流;此外,以泡過桐油的藤條制成的藤甲,也被廣泛適用于冷兵器時代的戰(zhàn)爭。
在絲綿制品的編織里最特別的要數繩結文化和刺繡了。自原始社會人們對于繩結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愫,除了標記和扎口的實用功能外,更給繩結注入了美學內涵,除了用作器物的裝飾,更配于衣物箱包上。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繩結命名,為其賦予更豐富的內涵,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;雙魚結代表吉慶有余等,明清時期是結藝文化發(fā)展的頂峰。
刺繡作為獨特的編織手法,既是線與線的編織也是絲線與布匹的交融。利用絲線色彩之間的重疊,組織成一個個美麗的圖案與紋樣。隨著紡織工藝的深度發(fā)展,棉麻絲織品的普及,編織的應用也逐漸步入新的階段,絲綿本身比竹藤更加柔軟細膩,其制成品更適合作為貼身衣物穿戴。在織布機上編制出各種紋路花樣的布匹,配合深淺不一的染色技術,再配合獨刺繡,給服飾文化帶去新的樣式和選擇。
人們在滿足日常功能的需求之余,也逐漸開始追求編織品的藝術性了。竹藤編織紋樣的豐富是在殷商時代,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、米字紋、回紋、波紋等紋飾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鐵器的的普及使竹的利用率擴大,編織逐步向工藝化發(fā)展,圖案紋樣的裝飾感越來越濃,編織也日見精細。楚國的編織技藝一直延續(xù)到秦漢時代,1980年西安出土的“秦陵銅馬車”的底部就鑄有方格紋,據分析,這種方格紋是依據當時竹編席子的方格紋翻鑄而成。
除了觀賞性,娛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。普通的竹藤在能工巧匠的手里,總能變幻成一件件精致的玩具甚至成為收藏品。自唐代起燈節(jié)活動在民間就開始流行。達官貴人們往往會請制燈匠人制作精致的花燈,以竹篾扎骨,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,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外部裝飾。此外藤竹編織而成的鳥籠、蹴鞠風箏等都是古代常見的玩具。
編織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工藝,直至今日流行于世界各個國家中,融合多種新型的材質,以全新的姿態(tài)存在于現代工藝藝術等方方面面。古人們使用粗布棉麻捆綁制成漁網,而這種原始的捕食工具已經被現代人穿在了身上。即使在時尚界編織也深受歡迎,跟其紋樣本身的規(guī)律和諧息息相關。
時尚編織里殿堂級的品牌自然是Bottega Veneta。手工藝匠人創(chuàng)造了名為intrecciato的獨特皮革編織技術,而這種皮革編織法, 現已成為品牌廣為人知的標志。而整塊的梭織皮革展現出絕頂的奢華感,成為搭配的利器。
上世紀60年代從歐洲傳來的手工編織在我國掀起熱潮,此后 “溫暖牌“毛衣的潮流一直方興未艾。至今針織品幾乎在每個季節(jié)都有用武之地
從古代宮廷發(fā)髻到街頭文化中的“臟辮”,人們用頭發(fā)編織出或華美或個性的發(fā)型,也代表著特定時期的文化。
當冰冷的金屬遇到編織,也能如此溫柔美麗
除了油畫、十字繡、書法,棉線也能織成一幅畫掛在墻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