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眠去 時間:2016-11-23 07:24 閱讀:10999 標簽: 林青霞 楊慧珊 琉璃
都說時光從不敗美人,提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人兒,第一名肯定是林青霞。
就是這樣一個美了一個甲子的美人,卻在書中由衷地贊美過另一個女人。
我在攝影機后面欣賞她演戲,她穿著黑色長褲,藏青色風衣,頸上圍著圍巾,海風把她的衣角和圍巾輕輕吹起,我見到的畫面是一個飄零的癡情女子緊緊地跟隨著她愛的男人。
我被嚇到了!她演得太好了!連背影都演得這么好。那時候我知道我碰到了對手。
這個“對手”就是楊惠姍。
七八十年代的臺灣,堪稱(瓊瑤)文藝言情片盛世,林青霞一人就扛起了半壁江山,其他人光芒仿佛被遮掩,但楊惠姍卻絲毫不被影響,最不按套路出牌的也是她!
少女時期就甜美可愛
楊惠姍1952年出生于臺灣,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,大學念外語系也是妥妥的讀書的系花。出眾的外型讓她一畢業(yè)后就進了華視電視臺做主持人,但她很快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最想做的就是演員。
那時她幾乎演遍了所有的類型電影,前一刻還是純情的女大學生,后一秒就可以演絕艷的交際花,黑道打手、老師……楊惠姍從影11年里,竟然演了140多部電影,其中50多部是女主角……
當年就被稱為“天使面孔,魔鬼身材”
然而拍戲多也不算什么,關(guān)鍵人家還有演技!連續(xù)兩年拿了兩個金馬影后……
1985年,楊惠姍憑借《我這樣過了一生》獲金馬影后,從上屆影帝李修賢及好姊妹林青霞手中接過獎項
接連兩部電影讓她成為臺灣金馬獎歷史上第一位連莊影后!和秦漢、林青霞臺下合影
可是很多年后,當楊惠姍提起自己的電影生涯,她說,她一生只演了一部電影,那就是《玉卿嫂》。
白先勇寫《玉卿嫂》時說,“我想著戴白耳環(huán)那樣一個女人,愛起人來,一定死去活來的?!?/p>
楊惠姍演的玉卿嫂,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誘惑的女人。但這部電影如同《色戒》一般被臺灣新聞局禁掉,里面的4分鐘大尺度激情戲也被刪掉,金馬獎評委甚至拒絕給她頒獎。楊惠姍因為這部戲拿了亞太影展的影后,卻也因此經(jīng)受無數(shù)流言蜚語,受到許多不解和抵制。
片中被刪除的出浴戲
這種委屈即使她賭氣般接著拿了兩個金馬獎影后也不能釋懷。無人知道她內(nèi)心那些聲嘶力竭的掙扎。有一天,楊惠姍在電影片場見到許多了座位道具擺放的琉璃藝術(shù)品。在陽光下,這些玻璃內(nèi)外澄明,一瞬間震動了楊惠姍。
她想起小時候聽人念起的《金剛經(jīng)》,里面說,人的煩惱,就是對生命無常的不安?!耙磺杏袨榉?,如夢幻泡影”。
她仿佛在那一刻明了,佛法的含義:“愿我來世,得菩提時,身如琉璃,內(nèi)外明徹,凈無瑕穢?!?br/>
而琉璃的內(nèi)外明徹,就是她對人生的最根本向往。
楊惠姍說,“當我越來越感受到心力憔悴、顛沛流離時,我知道,是時候該放下了。聚光燈不可能永遠在你一個人的身上,舞臺前面的光鮮靚麗,就好像一個很高的云梯,等你到了半空,它卻讓你自己下來。”
就這樣,11年最好的年華、140多部電影、3個影后桂冠,楊惠姍說放就放下了。轉(zhuǎn)而投身琉璃藝術(shù),卻發(fā)現(xiàn),當時所有的琉璃藝術(shù)作品,來自世界各國,唯獨沒有中國。
而大眾都知道的“玻璃”其實只是西洋叫法,“琉璃”——這個中國商周時期就出現(xiàn)的字眼、“彩云易散琉璃脆”中的“琉璃”叫法,竟無人再用。
這個發(fā)現(xiàn)深深刺痛了楊惠姍。1987年,楊惠姍和后來成為自己丈夫的導演張毅一同隱退演藝圈,建立了水晶玻璃工作室“琉璃工房”,決心打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琉璃作品!
兩人完全是半路出家,毫無經(jīng)驗,硬是憑著一腔孤勇日夜摸索。前3年,他們投入兩人所有的積蓄,卻幾乎全部賠光,楊惠姍依然每日面對一爐又一爐破碎的琉璃。在最艱難的時刻,兩人負債7500萬元新臺幣。
想過放棄嗎?當然!但楊惠姍和張毅偶然間發(fā)現(xiàn),世間流通的書中都寫著最早的琉璃制法源自埃及,然而2200年前,這種工藝早在中國漢代就已經(jīng)運用嫻熟!——河北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里,兩只琉璃耳杯就是以脫蠟法鑄造的高鉛琉璃。
他們震驚又羞愧。震驚的是,中國的琉璃藝術(shù)曾經(jīng)如此的輝煌動人。羞愧的是,“作為一個血液里有易經(jīng)、論語、道德經(jīng)、莊子的后代,就任中國的古老工藝從此絕跡世界嗎?”
那一刻,兩人發(fā)誓絕不放棄。比起賺錢,他們更關(guān)心中國琉璃日后是不是能夠永遠傳下去,而不會再中斷2200年。
1992年春,楊惠姍開始在日本奈良的古寺之間學習,這些唐代風格的佛像藝術(shù),讓她由心底歡喜仰慕。她跌坐寺外的廊上,聽樹葉在風里的言語,寺外的小街,無人無車,安靜得出奇,楊惠姍布鞋布衣來回之間,“心如琉璃,內(nèi)外明徹”,成了楊惠姍心里的精神憧憬,是她永遠的向往境界。
雕塑、燒制、細修、打磨……楊惠姍經(jīng)常在工作室做滿50個小時,只有偶爾上洗手間,卻一點也不打瞌睡。1993年,楊惠姍開始以“身如琉璃”為主題,創(chuàng)作一系列的作品。1996年,日本美術(shù)展覽的殿堂邀請楊惠姍展覽,楊惠姍已經(jīng)成為中國琉璃藝術(shù)在日本成就最高的第一人。
林青霞曾在書中詳細記錄楊惠姍的工作日常:
惠姍搬了張椅子坐下:“青霞,我鑲金給你看。”話音一落那琉璃火球已伸到了她面前,她淡定自如地拿著一張張金箔紙片,纖纖玉手往花瓶上一揮,空中即刻燃起一團輕火,那金箔就貼在幾百度滾燙的花瓶上,看得我目眩神迷。
吹制工作室室內(nèi)溫度高達45攝氏度,一千四百度熔爐的爐門打開,惠姍撩起大長棍,就往爐里伸,馬步十分穩(wěn)健,又仿佛孔武有力,就像是置身沙場指揮若定的女將軍,他們分秒必爭不容有失,看得我心驚膽顫。工作人員透過那枝大長棍把琉璃吹制成花瓶。
失敗與波折就是人生的烈焰。張毅說,“楊惠姍在電影圈11年,什么名利都見過了。我們想知道有沒有更永恒的。”
他們得到了答案。
2000年,楊惠姍用了一年半的時間,以敦煌第三窟的壁畫為樣雕塑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。55立方米的巨型窯爐,3噸石膏、1噸水制成的石膏模,4000公斤的琉璃晶質(zhì)料,100多位琉璃工藝師,7012小時的漫長守護……
世界琉璃藝術(shù)史上,現(xiàn)存最大、最細致的佛像藝術(shù)作品,2米高琉璃千手千眼觀音出現(xiàn)在了人們眼前。
所謂苦盡甘來大概就是,楊惠姍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脫蠟精鑄法,終于被世界肯定,先后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展出;二十多件琉璃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宮博物院、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國立博物館、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等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館永久收藏。
如果你仔細留意,楊惠姍設計制作的琉璃作品就曾被當作2001年第七十三屆奧斯卡獎入圍嘉賓的禮品。
小李子在Oceana Sea Change領(lǐng)獎臺上領(lǐng)取的獎杯也來自楊惠姍的琉璃工房
上海文化藝術(shù)領(lǐng)域的綜合性最高獎項獎杯就是由楊惠姍和張毅共同設計
2009年,楊惠姍還受邀馬來西亞吉隆坡,在最繁華區(qū)域的商場創(chuàng)作了“大圓滿花開”,建造了一座許愿池,是世界上第一座會發(fā)光的琉璃噴水池。
一件件作品宛如一個個腳印。
成績是遍布全球的70個直營藝廊,超過20件的作品,榮獲世界最知名博物館的永久收藏。
楊惠姍曾在接受洛杉磯天下衛(wèi)視專訪時說:“琉璃工房成立29年來,不斷(在全球)強調(diào)LIULI(琉璃)這個漢語拼音的英文字,就是覺得應該是華人文化逐漸要抬頭的時候?!?br/>
30年倏忽而過,現(xiàn)在楊惠姍就是“中國現(xiàn)代琉璃”的代名詞,她和張毅所創(chuàng)辦的“琉璃工房”,已經(jīng)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脫蠟鑄造工作室之一,更成為中國第一個文化品牌。她的作品富含傳統(tǒng)中國語言與人文思想,張毅為每件作品的題詩更如禪詩般的直指人心。
真正珠聯(lián)璧合的兩個人
30年前的楊惠姍,是那個眉眼彎彎的美艷巨星,是亞太影后和金馬影后,兩頰圓潤,舉手投足間說不盡的慵懶與優(yōu)雅:
也許越是美到極致的人越對自己的美不以為然。
在人生事業(yè)巔峰時洗盡鉛華,換上布衣布鞋,用一雙手辛勤創(chuàng)作,28年如一日永不停歇。
楊惠姍說,“我不是什么電光火石的天才,都是死工夫、下笨功夫。電影如此,我花了11年,琉璃也如此。我花了28年,全是死工夫,日以繼夜地不停去做的死工夫。他們沒見過380公斤的琉璃藝術(shù)制品。法國人說,以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作品了。我漸漸懂了。”
和愛人始終攜手并進,不畏質(zhì)疑,不畏失敗。如今64歲的楊惠姍臉上添了許多歲月的風霜,卻比從前更美了。
他們的生命曾經(jīng)大起大落,曾經(jīng)嘗遍匱乏,如今終得豐饒。
《琉璃》,其實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慢熱的故事,長如畫卷,卻美不勝收。
一位作家曾說:“我的生命里所要的一切準點,獻身給一個愛人,一項事業(yè),一種生命,這就是我想活成的生命?!?/p>
這或許也是楊惠姍所追求的純粹。